開發者信件:受擊晃動 2

開發者日誌 2025.04.07

各位生存者們,大家好!

我們在 1 月透過槍戰實驗室引進了一種全新的受擊晃動形式。如同我們當時在開發者信件中與各位所分享的,這個系統並非單純只是帶來酷炫的特效而已,它也是我們為了凸顯每個武器類別的獨特特性,並為玩家帶來更加多變且具沉浸感的槍戰體驗所做的全新嘗試。我們更大的目標是將受擊晃動奠定為未來武器和主流戰術平衡工作的新平衡因素,以協助形塑更加多元的槍戰體驗。(如果您錯過上述資訊,可以在 1 月的 槍戰開發者信件 中查看完整詳細資訊!)

接著,我們推出了「槍戰吃雞實驗室:受擊晃動」,並透過玩家問卷調查收集了廣泛的回饋。在今天的開發者信件中,我們想與各位分享「槍戰吃雞實驗室:受擊晃動」的結果、在第二輪槍戰實驗室中套用的改善,以及未來的規劃。

「槍戰吃雞實驗室:受擊晃動 1」結果

根據我們在第一輪槍戰吃雞實驗室中進行的問卷調查,有超過 8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能明確感受到新的受擊晃動效果,而且也能在不同的武器類別之間感受到明顯的區別。

關於視覺效果,有大約 68% 的受訪者表示效果感覺很自然,但也有大約 32% 表示效果不自然。雖然整體反應趨向正面,但負面回饋的比例仍然可觀,因此我們決定親自仔細觀察社群表達的感受。在觀察之後,我們發現持續有人反應被命中時有不適感。

如同先前所述,我們對於新的受擊晃動設定抱持著明確的理念。但由於調整命中反應會從根本上影響槍戰體驗,我們認為確保玩家能在不會感受到嚴重不適的前提下適應此效果,是至關重要的任務。

因此,我們將感受和沉浸感的相關回饋列為最優先處理項目。在經過大量內部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實作兩個關鍵改善項目。此外,由於調整後的受擊晃動系統在正式推出前也需要測試,我們在 3 月安排了第二輪的槍戰實驗室。

「槍戰吃雞實驗室:受擊晃動 2」調整和結果

「槍戰吃雞實驗室:受擊晃動 2」包括橫跨不同領域的多項調整。

首先,有鑑於玩家反應在大逃殺模式中很難妥善測試受擊晃動,我們決定改成使用激戰大逃殺模式。結果與第一輪實驗室相比,我們發現玩家參與度有所上升,遊戲階段數也提升了將近三倍。

我們也對受擊晃動系統本身做出兩項大幅改善。

首先,在視覺方面 (如您在上方的影片中所見),我們專注在減少過度的鏡頭晃動及可能導致 3D 暈的元素上。我們的目標是要讓視覺效果即使在被單發子彈命中的情況下也更加流暢,以在盡可能降低不適感的前提下維持戰鬥的動感。

第二,有玩家指出,像《絕地求生》這樣經常發生中遠距離交戰的遊戲,若沒有根據距離降低受擊晃動效果的機制,將會導致玩家疲勞,而且此情況也會進一步使玩家更難克服位置上的劣勢。

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們導入了「瞄準衝擊距離遞減系統」。過去瞄準衝擊的強度不會隨距離改變,但為了提升真實感與整體平衡性,我們已進行調整,讓瞄準衝擊會隨著距離增加而逐漸降低。

同時,我們也將許多玩家的一項質疑納入考量,也就是為何衝鋒槍的受擊晃動幅度會比突擊步槍還要強。在考量每個武器類別的特色之後,讓霰彈槍和衝鋒槍的受擊晃動效果就連在中遠距離下都比突擊步槍還要強,確實不符合我們原先的目標。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們調整了系統,讓霰彈槍和衝鋒槍的受擊晃動更快隨距離增加而衰減,使得霰彈槍在大約 30 公尺、衝鋒槍在大約 50 公尺距離時,受擊晃動效果就會變得與突擊步槍相近甚至更低。此變更能協助避免衝鋒槍在遠距離下變得過度強勢,同時仍然能夠保留其近距離專精武器的定位。

整體而言,我們很仔細地設計出受擊晃動隨距離降低的系統,以在改善中遠距離交戰感受的同時,確保不同武器類別之間的效能平衡。

話雖如此,我們仍保留了原本讓狙擊槍、霰彈槍和衝鋒槍在極近距離下造成較強烈受擊晃動效果的方針。尤其是狙擊槍,因為它們並非能夠快速連發的武器,所以我們仍然認為讓它們在命中時產生強烈受擊晃動是合理的做法。我們也保留了讓受擊晃動根據不同武器類別而有所差異的系統,以符合我們強化每一種武器類型獨特定位的整體槍戰更新理念。

「槍戰吃雞實驗室:受擊晃動 2」透過 34.2 版更新在街機模式中推出,而與第一輪相比,我們也觀察到第二輪的負面回饋更少了。目前我們正在規劃在接下來的 35.1 版更新中,於正式伺服器中推出在第二輪槍戰實驗室中更新過的受擊晃動系統。

未來規劃

目前,同一個類別下的所有武器都是套用相同的受擊晃動程度。不過,我們正在規劃擴展整個系統,使得每一把個別的武器都能擁有專屬的受擊晃動值,即使在同一類別內也一樣。我們希望藉由把受擊晃動系統當作更加精細的平衡性調整工具,提供更為寫實且多元的槍戰感受。

槍戰是為《絕地求生》帶來樂趣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由於受擊晃動能為槍戰體驗帶來重大影響,並且是一種玩家能立即感受到的效果,我們會繼續仔細地微調這個系統。

和往常一樣,我們會仔細傾聽各位的回饋以進一步提升槍戰的感受。

 

我們絕地戰場上見!

 

《絕地求生》團隊敬上

《PUBG: BATTLEGROUNDS》團隊敬上